發電機組作為關鍵電源設備,其安全、穩定運行至關重要。電氣保護系統是發電機組安全的核心防線,其職責是在發生過流、過壓、接地等故障時迅速動作,隔離故障,保護發電機組本體和負載設備。然而,保護系統的“誤動作”(即不該動作時動作)會導致非計劃性停機,嚴重影響生產供電的連續性,甚至造成經濟損失。因此,準確分析誤動作原因并執行規范的調整校準流程,是運維工作的重中之重。
誤動作的根本原因可歸結為“保護系統檢測到了并不存在的故障信號,或對真實信號的判斷出現了錯誤”。具體可分為以下幾類:
1. 保護裝置自身問題
裝置故障或老化: 保護繼電器(無論是電磁式、靜態式還是微機型)內部的電子元件老化、損壞、軟件存在bug等,可能導致邏輯運算錯誤,輸出誤跳閘信號。
設定值漂移: 隨著時間的推移,模擬電路元件的參數可能因溫度、濕度影響而發生漂移,導致實際的動作值偏離最初的整定值。
精度不足: 低質量的保護裝置測量精度低,抗干擾能力差,容易在系統擾動時產生誤判。
2. 二次回路問題(主要高發區)
電流/電壓互感器(CT/PT)故障: CT開路、PT短路、互感器絕緣下降、勵磁特性不佳(飽和)等,會向保護裝置傳送畸變或錯誤的電流、電壓信號,是導致誤動的常見原因。CT飽和 尤其常見,當一次側流過較大暫態電流(如電機啟動)時,飽和的CT二次輸出嚴重失真,可能導致過流保護誤動。
接線錯誤或松動: 端子排接線松動、接觸電阻過大、極性接反、錯接(如將A相電流接至B相回路)等,都會使保護裝置采集到錯誤信息。
絕緣下降與接地: 二次電纜絕緣老化、破損,導致對地絕緣電阻下降或出現接地 point,可能引入干擾信號或改變回路參數。
寄生回路: 在復雜的二次接線中,可能意外形成非設計的導電通路,引發不可預料的動作。
3. 定值整定問題
整定計算錯誤: 保護定值(如過流值、時間延時)計算時,未能充分考慮機組特性、負載特性和系統運行方式,定值過于“靈敏”,缺乏必要的延時以躲過正常的暫態過程(如涌流、自啟動電流)。
配合不當: 發電機保護與上級(電網)或下級(廠用/負載)保護的選擇性配合不當,可能導致越級跳閘或反向功率等保護誤動。
4. 干擾問題
電磁干擾(EMI): 發電機組運行環境惡劣,存在強大的電磁場。如果二次控制電纜屏蔽不良或接地不當,極易引入干擾信號,誤導微機型保護裝置。
電源干擾: 保護裝置的工作電源質量差(如紋波大、電壓波動),可能引起裝置工作異常。
5. 人為因素
誤操作: 運維人員在測試、檢修后未恢復安全措施(如短接線未拆除)、誤碰端子、錯誤設置定值等。
維護不到位: 未定期對保護系統進行檢驗和校準,未能及時發現潛在缺陷。
當發生誤動作或進行定期檢修時,應執行以下標準化流程。安全是第一原則,必須嚴格執行工作票和操作票制度。
第一步:安全準備與停電隔離
獲取工作許可,辦理工作票。
將發電機組安全停機,并切斷其與電網和負載的所有連接。
驗明無電壓后,在相關斷路器、隔離開關操作手柄上懸掛“禁止合閘,有人工作”警示牌。
斷開保護裝置的跳閘出口壓板,防止校驗過程中誤跳其他運行設備。
對CT二次回路進行可靠短接(特別注意:CT二次側絕對不允許開路!)。
第二步:信息收集與外觀檢查
記錄信息: 詳細記錄誤動作時間、保護裝置顯示的動作類型(如51-I)、動作值、燈光信號、SOE事件記錄。
外觀檢查:
檢查保護裝置有無異味、灼燒痕跡、元件鼓包等明顯損壞。
檢查所有二次接線端子有無松動、發熱、氧化現象。
檢查CT、PT本體及接線盒有無異常。
第三步:回路檢查與絕緣測試
接線校對: 對照圖紙,檢查所有電流、電壓、信號、電源回路的接線是否正確、牢固。
絕緣電阻測試: 使用兆歐表(500V檔)分別測量電流回路、電壓回路、直流控制回路對地以及各回路之間的絕緣電阻,應大于1MΩ(具體標準參考廠家要求)。
第四步:保護裝置本體測試與校準
此步驟需使用繼電保護測試儀(微機校驗儀)。
基本精度測試:
采樣精度檢驗: 從測試儀給保護裝置加入標準的電流、電壓信號,檢查裝置顯示屏的采樣值是否與測試儀輸出值一致。
開入量檢查: 檢查所有開關量輸入節點(如壓板、斷路器位置信號)是否正確動作和顯示。
特性校驗與定值校準:
施加0.95倍定值電流,保護應不動作(可靠不動作)。
施加1.05倍定值電流,保護應在整定延時后可靠動作。
測試其反時限特性曲線是否符合標準。
根據保護定值單,對各項保護功能逐一進行測試。
例如 - 過流保護(51)校驗:
例如 - 電壓保護(27/59)校驗: 同樣方法檢驗低電壓和過電壓保護。
如果測試結果超出誤差范圍(如微機保護一般為±5%),則需進入裝置菜單,根據廠家提供的程序對相應的通道系數或定值進行軟件校準。對于老式繼電器,可能需要調整機械部件或電位器。
第五步:CT/PT特性測試
此步驟較為專業,必要時需外委專業機構。
變比與極性檢驗: 使用CT/PT測試儀,在一次側加電流/電壓,測量二次側輸出,驗證變比和極性是否正確。
伏安特性與10%誤差曲線測試(針對CT): 確認CT在實際短路電流下能否滿足保護裝置的精度要求,避免飽和。
第六步:帶負荷試驗
這是驗證整個回路極性和正確性的最終且關鍵的一步。
恢復所有接線,拆除臨時短接線,投入出口壓板。
啟動發電機組并網帶一定負載運行。
使用鉗形相位表測量保護屏端子排處的三相電流、電壓的幅值和相位。
核對各相電流電壓值是否平衡、相位關系是否正確(如A相電流滯后A相電壓一個功率因數角),并與保護裝置顯示、電能表顯示進行交叉比對。此步驟可有效發現CT極性接反等隱蔽錯誤。
第七步:報告與記錄
所有測試完成后,恢復系統至正常運行狀態。
詳細填寫校驗報告,包括測試數據、調整前后的定值、結論等。
更新保護定值單和設備檔案。
預防和解決發電機組保護誤動作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。它要求運維人員不僅需要扎實的理論知識,更需秉持嚴謹細致的作風。建立并嚴格執行定期檢驗制度,從源頭確保設備質量、設計可靠的二次回路、進行正確的定值計算和整定,是減少誤動作的基礎。一旦發生問題,通過科學的流程逐步排查,從外部到內部,從回路到裝置,才能快速定位根本原因,并通過規范的校準手段解決問題,最終保障發電機組的安全、穩定、可靠運行。